...[详细]
《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01期
下载次数(13092) | 被引次数(6)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和机制及构造特征,经历了四个不同属性特点的演化阶段,...[详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10期
下载次数(10299) | 被引次数(633)
...[详细]
《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12期
下载次数(6989) | 被引次数(4)
山东省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质构造复杂,其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前寒武纪阶段、中新元古代阶段、古生代阶段和中新生代阶段等4个阶段。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基底由胶辽微陆块(鲁东地块)、渤鲁微陆块(鲁西地块)和迁怀微陆块(德州地块)组成。山东于2.8Ga以前形成具岛弧性质的沂水和唐家庄...[详细]
中国地质科学院 博士论文 2008年
下载次数(6584) | 被引次数(113)
中国北方是不同板块或块体的拼合体,发育其上的不同盆地叠置在不同构造单元之上,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及地质发展演化历史。中生代以来受到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早、晚时期盆地的相互叠置,使其热演化历史呈现十分复杂的局面。恢复各盆地的热演化史不仅可以为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详细]
西北大学 博士论文 1998年
下载次数(5094) | 被引次数(66)
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分布有两条世界瞩目的淡色花岗岩带。南带主要沿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之间的藏南拆离系(STDS)分布,俗称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构成喜马拉雅山的主体。北带淡色花岗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单元内,又被称之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这些花岗岩多以规模...[详细]
《岩石学报》2015年01期
下载次数(5075) | 被引次数(279)
盆-山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是21世纪大陆动力学研究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生代以来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基本格局。四川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它既是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又是地貌盆地,盆地与周缘造山带构成一个典型的复合盆-山结构体系。...[详细]
成都理工大学 博士论文 2013年
下载次数(4576) | 被引次数(87)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断裂系北段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强烈改造,派生NNE、NNW...[详细]
《地质论评》2010年02期
下载次数(4468) | 被引次数(281)
大兴安岭地区以出露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为特征。对于北部地区已有大量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只有少量晚侏罗世火山岩;但是对于中南部地区,至今还没有系统的年代学研究。这严重制约了对于大兴安岭地区以及整个中国东部中生代期间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深入...[详细]
中国地质大学 博士论文 2009年
下载次数(4221) | 被引次数(284)
以中国东南部为研究对象,以“三个典型盆地”为工作区,通过野外地质与构造调查、样品的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定量值判识以及室内文献资料整合分析,对金衢盆地、永安盆地及萍乐盆地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岩石物性、层序地层、盆地构成要素、主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有机碳同位素特征等方面;以此为...[详细]
南京大学 博士论文 2012年
下载次数(4177) | 被引次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