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问词条 学问文献 地幔对流反转 相关文献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和机制及构造特征,经历了四个不同属性特点的演化阶段,...[详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10期 下载次数(10292) | 被引次数(632)

中国东部在燕山期发生了岩石圈_软流圈系统(LAS) 大灾变事件, 并识别出被扰动的LAS的两种类型, 即在挤压造山环境下的岩石圈巨大减薄与巨大增厚作用; 它们分别对应相关的安第斯型和海西型...[详细]

《矿床地质》1999年04期 下载次数(874) | 被引次数(297)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系包括由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构成的裂陷盆地 ,以及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详细]

《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下载次数(1705) | 被引次数(294)

大兴安岭地区以出露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为特征。对于北部地区已有大量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只有少量晚侏罗世火山岩;但是对于中南部地区,至今还没有系统的年代学研究。这严重制约了对于大兴安岭地区以及整个中国东部中生代期间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深入...[详细]

中国地质大学 博士论文 2009年 下载次数(4221) | 被引次数(284)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断裂系北段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强烈改造,派生NNE、NNW...[详细]

《地质论评》2010年02期 下载次数(4463) | 被引次数(281)

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分布有两条世界瞩目的淡色花岗岩带。南带主要沿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之间的藏南拆离系(STDS)分布,俗称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构成喜马拉雅山的主体。北带淡色花岗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单元内,又被称之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这些花岗岩多以规模...[详细]

《岩石学报》2015年01期 下载次数(5077) | 被引次数(279)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详细]

《地质通报》2008年09期 下载次数(3202) | 被引次数(279)

基于油气勘探中所积累的地质 地球物理新资料 ,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第三纪盆地进行了构造、沉积充填、热及深部背景的综合研究和定量动力学模拟 ,揭示了南海北部裂陷大陆边缘的非被动性质及西部边缘的转换 伸展性质 .在此...[详细]

《科学通报》1998年08期 下载次数(1871) | 被引次数(276)

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及邻区强烈的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时期。根据裂陷盆地几何形态特征和展布型式 ,将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分为泛裂陷型 (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群、蒙古断陷盆地群等 )、狭窄型 (沂沭裂谷系、伊兰—伊通裂谷带 )和菱形状型 (胶莱盆地、三江盆地、鸡西盆地等 ) 3种类型。通过综...[详细]

《地学前缘》2004年03期 下载次数(2423) | 被引次数(262)

在采用断层活动速率定量分析断裂活动性的基础上 ,就印支运动以来沾化凹陷断裂的发育期次、组合特点、成因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 :中、新生代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断裂发育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挤压拼接和滨太...[详细]

《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下载次数(1064) | 被引次数(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