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造山带是研究陆内造山作用的天然试验场,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南北天山地震带发生板内构造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地震活动性,这使得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尤为重要。背景噪声成像不受天然地震分布限制,利用连续、稳定的噪声信号实现了对地下介质三维速度结...[详细]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硕士论文 2022年
下载次数(47) | 被引次数(0)
宽裂谷是一类重要的大陆伸展构造样式,是影响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目前对其研究程度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剖析松南地区的地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演化,认识宽裂谷的构造样式与成因机制。综合利用地震、探井资料和地质图等,建立松南地区的地层系统,依据区域不整合面的...[详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硕士论文 2014年
下载次数(67) | 被引次数(0)
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形态特征,对探测地幔过渡带内温度和化学成分的横向变化,以及板片俯冲深度和地幔对流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和汤加-斐济俯冲带分别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的最北端和西南部,是研究俯冲板块前缘与660-km间断面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详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硕士论文 2020年
下载次数(115) | 被引次数(0)
大陆裂解是威尔逊旋回中的重要一环,其裂解结构和控制因素是国际研究的前沿。大陆裂解的模式主要分为单剪和纯剪两个端元模型,近年来顺序断层的发育也被用于解释不对称性被动陆缘的形成机制。南海张裂陆缘形成于新生代,具有规模小、年龄小和保存完整的优点。其中,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陆缘宽度最大,洋盆...[详细]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硕士论文 2020年
下载次数(72) | 被引次数(0)
研究俯冲隧道过程对理解地壳与地幔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至关重要.地壳物质在俯冲隧道中经历复杂流体、熔体及变质作用,部分物质从1OOkm的深度处折返至地表,形成自然界中出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动力学数值模拟是定量化研究该俯冲隧道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了新的包含流体-熔体活动的数值...[详细]
中国地质科学院 硕士论文 2018年
下载次数(400) | 被引次数(0)
青藏高原南部受印度板块碰撞和挤压,北部受远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台的阻挡,在这种构造格局下,青藏高原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地壳缩短、增厚来吸收南北向的强烈挤压作用,形成了构造复杂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另一方面在其东西方向寻求物质流逸的通道。不论物质以何种方式逃逸,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区...[详细]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硕士论文 2012年
下载次数(570) | 被引次数(16)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多旋回复杂叠合盆地。其构造位置特殊、后期改造强烈、油气多期成藏,是大庆油田重点勘探的外围盆地。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块。本次研究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质、地震及钻井资料,充分运用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等理论建立乌尔逊凹陷地层...[详细]
成都理工大学 硕士论文 2010年
下载次数(474) | 被引次数(15)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是大庆油田重要的储量接替区域,也是中蒙边界中生代伸展机制下形成的典型断陷盆地,然而由于其北临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与索伦缝合带相毗邻,东与滨太平洋俯冲带遥遥相望,因此地球动力学特征较为复杂,对此的研究也较为薄弱,盆地的性质、成盆机制及演化规律也一直处于热议中...[详细]
东北石油大学 硕士论文 2013年
下载次数(250) | 被引次数(8)
岩石圈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等不仅反映了现今地球深部的构造特征和相互关系,而且提供了深部动力学演化过程和机制的可靠信息和有效约束。岩石圈内部结构尤其是间断面结构是认识地球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关键途径之一,若能精细刻画这些间断面,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地幔对流、板块运动以及岩石圈演化等地球动力...[详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硕士论文 2019年
下载次数(79) | 被引次数(0)
近年的勘探研究工作表明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北部的徐家围子断陷是最重要含气断陷,特别是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发现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天然气勘探的一个主要领域,但由于断陷构造复杂,构造及断裂对气藏的影响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制约深层勘探的发展。本论文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等多学科最新理论...[详细]
东北石油大学 硕士论文 2012年
下载次数(210) | 被引次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