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统治权力拥有者居住和所属的...
[详细]
《中国古代建筑辞典》
字数(40)
在明代, 内城设有军事指挥机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设立嘉峪关所,隆庆二年 (1568年 ) 改设守备司,后来设游击将军府。建有游击将军府、嘉峪公馆、仓库、夷厂、官井等。所有军火武器、草料、粮秣均存放内城。现仅存游击将军府和官井,其他...
[详细]
《嘉峪关大辞典》
字数(1093)
城分内外二部分。今之内城创建于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后改大都为北平府,其城北缩五里,废元代北之东西光熙、肃清二门,别造新城,外砌砖石,挖四周为壕。永乐元年(一四〇三)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四年修建禁城宫殿并加修城垣。同十八年重修...
[详细]
《中国文化史迹:全译本·第十二卷》
字数(897)
城,可以指城墙,也可以指城市。那么内城我们一般指的是古代统治者居住的地区。如果对应到都城上的话,内城就是指皇城和宫城。《吴越春秋...
[详细]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字数(183)
位于集安市临鸭绿江畔,通沟河口东侧。是高句丽前期的国都(3~42年),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呈长方形,周长2713米,以大花岗岩石...
[详细]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
字数(180)
高句丽王朝第二个都城。在吉林省集安市,建于公元3年以前。为中国现存最早石城。修筑石墙之前已有土垣,当为汉代以前土城。石墙用长方石块在土垣内外垒砌。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见其“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多麋鹿鱼鳖之产”,于汉平帝元始三年...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东北、内蒙古地区卷》
字数(224)
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通沟平原。北倚禹山,南临鸭绿江,雄踞通沟河畔,当其入江之处,是高句丽王朝在集安境内的第二个都城。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后,仍为高句丽的别都,建都时间长达425年。城略呈长方形,东墙...
[详细]
《中国城市大典·第一卷》
字数(480)
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通沟平原。北倚禹山,南临鸭绿江,雄踞通沟河畔,当其入江之处,是高句丽王朝在集安境内的第二个都城。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后,仍为高句丽的别都,建都时间长达425年。城略呈长方形,东墙...
[详细]
《中国城市大典·第一卷》
字数(480)
今吉林集安市治。公元3年,高句骊都城即由纥升骨城(今...
[详细]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字数(70)
古地名。亦名尉那岩城。高句骊国第二个都城。故址为今吉林省集安县城;一说在今朝鲜义州,不确。高句骊始祖朱蒙建国,初...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字数(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