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系统是气候系统和北半球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季风气候条件下,东亚夏季温暖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对东亚地区人类生活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是东亚季风系统的两个主要分支,季风强弱、爆发的早晚以及向北推进的快慢与全球气候系统密切相关,会引起洪涝、干旱、冰冻、雨雪...[详细]
兰州大学 硕士论文 2018年
下载次数(293) | 被引次数(2)
本文利用CCM3/NCAR模式,设计了一系列数值试验,讨论了亚洲25°N以南地区以90°E为界的东部陆地(中南半岛、海洋大陆和澳大利亚)和西部陆地(非洲大陆和印度半岛)存在,以及亚洲南部地区次行星尺度海陆分布对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和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 90°E以...[详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博士论文 2006年
下载次数(375) | 被引次数(3)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详细]
《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05-08-01
下载次数(26) | 被引次数(0)
在建立了全新世泥炭沉积物高分辨率冬夏季风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发现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变化具有此消彼长和同时消长两种基本的模式,冬季风与夏季风...[详细]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2期
下载次数(1065) | 被引次数(78)
韵律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形成过程、成因以及物理机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全国160站1951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月降水总量资料以及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揭示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和夏季降水之间存在显著的韵律现象,进...[详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硕士论文 2015年
下载次数(79) | 被引次数(3)
使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开展的过去千年集合模拟试验(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Last Millennium Ensemble,简称CESM-LME)数据,对过去千年(公元850~2005年) 3个重要的特征时期——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的...[详细]
《第四纪研究》2021年02期
下载次数(292) | 被引次数(4)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主要模态是全区一致(USB)型和偶极子(IOD)型,USB型模态主要代表热带印度洋秋...[详细]
《热带海洋学报》2006年04期
下载次数(258) | 被引次数(17)
利用NCEP/NCAR和Hadley中心的大气与海洋再分析资料,选取能够反映东亚地区冬、夏季环流和降水主模态的东亚季风指数,将东亚冬季风分为了受ENSO影响的冬季风分量和不受ENSO影响的冬季风分量两部分。分别讨论了两分量与次年夏季风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分析了受ENSO影响的冬...[详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论文 2016年
下载次数(298) | 被引次数(1)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冬其剖面的化学元素与粒度分析表明,末次盛冰期以来区域冬夏季风总体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气候出现多次冷干-暖湿旋回。15.82ka BP之前冬季风最强,夏季风最弱,为末次盛冰期时的冷干气候,但21ka BP之前气候可能寒冷偏湿。15.82~9.5ka BP夏...[详细]
《中国沙漠》2013年02期
下载次数(504) | 被引次数(21)
对厚约140m的陕西洛川坡头村黄土剖面进行间距3~10cm的系统采样,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和粒度。选择30μm颗粒百分含量和磁化率分别作为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以新建立的时间标尺为基础,分析了最近2500ka以...[详细]
《地质论评》1998年05期
下载次数(705) | 被引次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