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有机体的生存和人类的活动在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它是生物世界、人类活动领域的复杂因果关系和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方面。合目的性在生物世界表现为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有机体的适应性体现在外表形态、内...
[详细]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
字数(460)
生物有机体的生存和人类的活动在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合目的性在生物世界表现为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在人类活动领域则表现为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自觉地改变环境、占领环境。在现代,控制论以合目的性一词表示一切趋...
[详细]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字数(307)
指法的内容同时也是价值观和伦理观的问题,因各人的世界观、国家观、政党的...
[详细]
《资源环境法词典》
字数(122)
事物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能力。合目的性观念产生于对人的活动的观察中。人在思想上预测自己活动的结果,即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从这一观点来评价事物,看看事物在什么程度上能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事物和目的适应又达到什么程度。要想...
[详细]
《东西方哲学大辞典》
字数(313)
inward adaptation to its ends...
[详细]
《汉英社会科学大词典》
字数(35)
目的是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建立起来的预想的实践结果,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观念关系向实践关系转化的一个必然环节,是调节和控制主体同客体之间实际的相互作用的重要内部因素,通过实践,目的将感性地对象化于实践活动的结果中。目的在人的社会实...
[详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
字数(888)
德国十八世纪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康德的所谓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此前所讲的“无关利害而令人愉快”、 “无关概念而有普遍性”和“无关概念而有必然性”,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证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
[详细]
《文艺美学辞典》
字数(949)
德国康德用语。指鉴赏判断的先验原理。为鉴赏判断规定的第三个要点。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康德认为目的是指“它的概念能被看作对象的可能性的根据”和现实性的基础。一对象如果把其概念所包含的各种规...
[详细]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字数(537)
德国康德用语。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为鉴赏判断规定的第三个要点。指鉴赏判断的先验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康德认为目的是指“它的概念能被看作对象的可能性的根据”(《判断力批判》)和现实性的基础。概念规定一对象应该是...
[详细]
《美学大辞典》
字数(796)
德国康德用语。为鉴赏判断规定的第三个要点。指鉴赏判断的先验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康德认为目的是指“它的概念能被看作对象的可能性的根据”(《判断力批判》)和现实性的基础。概念规定一对象应该是...
[详细]
《艺术美学辞典》
字数(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