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细胞的死亡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凋亡,另一种是坏死。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的、程序化的和耗能的死亡,表现为凋亡小体形成,凋亡细胞内容物被严格包裹后清除,一般不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坏死是非程序化的、被动的和破坏性的细胞死亡过程,其表现为细胞能量代谢中止,内容物释放到周围组织中去,...[详细]
南方医科大学 博士论文 2012年
下载次数(189) | 被引次数(0)
目的:探讨坏死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体内CD4+T细胞亚群平衡的影响。方法:将26只8~10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6)、EAE模型组(n=10)、注射坏死细胞组(EAE+Nec组,n=10)。EAE组小鼠在制备EA...[详细]
《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2-10-18
下载次数(35) | 被引次数(0)
目的研究坏死细胞对炎症的诱导以及促进作用。方法以加热法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坏死。在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加入坏死细胞(巨噬细胞:坏死细胞=1:5),或者同时加入坏死细胞与内毒素脂多糖(LPS,100ng/ml),18h后收集上清。以Bio-Plex悬浮蛋白...[详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下载次数(254) | 被引次数(6)
机体在病毒感染、肿瘤等病理因素下产生的大量坏死细胞需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靶向杀伤作用来清除。人外周血BDCA3+树突状细胞上的Clec9A能特异性识别与结合坏死细胞暴露的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详细]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年12期
下载次数(80) | 被引次数(0)
将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脓毒症组(CLP组,n=12)以及坏死细胞处理组(Nec组,n=12)。PBS组为正常小鼠,腹腔注射200μL的PBS 1次,Sham组小鼠手术分离盲肠末端后,不进行结扎穿...[详细]
《中国兽医学报》2015年01期
下载次数(72) | 被引次数(0)
目的研究凋亡和坏死细胞对脓毒症小鼠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PBS对照组、凋亡细胞输注组和坏死细胞输注组,输注3d后行盲肠结扎穿孔,制作脓毒症模型,观察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和器官病理损伤。结果 PBS对照组小鼠2周存活率...[详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下载次数(186) | 被引次数(4)
第一章氟非尼酮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研究背景:肾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通路和主要病理基础。无论何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随着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往往会导致广泛的组织纤维化、肾实质完全破坏和肾功能衰竭。因此,攻克肾脏纤维化一直是慢性肾衰...[详细]
中南大学 博士论文 2013年
下载次数(674) | 被引次数(5)
目的研究预输注坏死细胞对脓毒症小鼠模型Treg/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将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脓毒症组(CLP组,n=12)及坏死细胞处理组(Nec组,n=12)。PBS组为正常小鼠,腹腔注...[详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下载次数(157) | 被引次数(3)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数量与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 (MCAO R)、HE染色与TUNEL技术 ,观察脑缺血 30min和 2h ,再灌注 1~ 4 8h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时空分...[详细]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4年01期
下载次数(174) | 被引次数(23)
研究背景凋亡(apoptosis)和坏死(necrosis)是细胞的两种主要死亡方式。它们在机体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并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细胞凋亡又称程序化死亡,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其特点是细胞主动的、程序化的和耗能的死亡,表现...[详细]
南方医科大学 硕士论文 2009年
下载次数(213) | 被引次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