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敦煌莫高窟唐代毗沙门天王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敦煌莫高窟唐代石窟中存有毗沙门天王像的洞窟,在此基础上对唐代敦煌莫高窟毗沙门天王像的服饰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期研究。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将唐代石窟分为前后两期并对石窟内毗沙门天王像情况进行说明;第二部...[详细]
北京服装学院 硕士论文 2021年
下载次数(106) | 被引次数(0)
天王是自佛教诞生以来就被纳入体系的天神之一。在佛教经文中,天王一般以世尊的胁侍人物被记载。天王的形象沿丝绸之路进入于阗,传入中原,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之后回传至吐鲁番。吐鲁番位于西域与中原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必经之地,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这意味着吐鲁番不仅受到中原与西域两种风格...[详细]
新疆艺术学院 硕士论文 2021年
下载次数(216) | 被引次数(0)
龙门石窟的佛教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西域及北方等地区佛教艺术的影响,在继承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其中天王造像在龙门石窟唐代造像中出现的占比很高,且形态与造像的组合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笔者在基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助以往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从龙...[详细]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21年
下载次数(437) | 被引次数(1)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毗沙门天王造像是云南摩崖石刻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对云南佛教造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毗沙门天王造像在南诏-大理时期较多的出现,这其中存在的原因和源流值得去探究。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介绍毗沙门天王的信仰,结合经书中有关毗沙门天王的内容,对毗沙门天王的信仰源流、...[详细]
云南大学 硕士论文 2018年
下载次数(350) | 被引次数(2)
四天王形象自传入中国本土社会以来,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印度地区的四天王造像出现的比较早,主要是以“四天王奉钵”的形式出现,中国也有类似题材,但是相对独立的四天王组合形象出现的却比较晚。在中国的发展中,四天王组合形象逐渐立体,神格含义也逐渐复杂。历代佛经中都有许多关于四天王组合的...[详细]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9年
下载次数(478) | 被引次数(9)
四大天王是佛教中广为人知的天神,也是佛教众神中形成了特定信仰的天神之一,天王随着佛教流传至西域后,逐渐受到了民众的接受与崇拜,从而发展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天王信仰体系,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地域化、民族化的有力说明。其造像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地区对于佛教文化艺术的接纳性...[详细]
新疆艺术学院 硕士论文 2017年
下载次数(626) | 被引次数(7)
华锐藏区大通河流域多闻天王供养的祈福招运法会,是以部落和村组为组织单位每年举行的一种农牧民群众祈求多闻子财宝天王恩赐福禄的一场祭祀活动,具有较为完整的仪式体系。文章以华锐藏区大通河流域两岸的甘肃菊花村、青海加塘村为个案,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部落和村组两种不同的组织者所呈现...[详细]
西藏大学 硕士论文 2017年
下载次数(238) | 被引次数(0)
湘西“天王”信仰是湘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信仰,普遍受到当地人的推崇,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它不仅感召力强,而且延续稳定。历代统治者们大力把湘西“天王”打造成“道德化”、“礼教化”的人格神形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官方、官僚信仰。据地方志记载,湘西各县市均建有天王庙,节日及...[详细]
吉首大学 硕士论文 2016年
下载次数(174) | 被引次数(1)
大约自20世纪初开始,对天王造像的研究一直是佛教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古代佛寺遗址及石窟寺内存在大量的身着铠甲天王造像。目前人们对中国古代天王造像综合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仅从佛教文化和造像艺术的角度对天王塑像做了文字方面的大量研究,而对天王造像身着的铠甲造型特征在图像学方...[详细]
新疆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4年
下载次数(2228) | 被引次数(13)
四川地区遗留了大量的石窟艺术,是中国南方石窟中最重要的分布区,在我国的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对四川地区佛教造像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较为深入的阶段,主要都是集中在对佛像的风格、源流以及类别等方面做一定的梳理与研究。对其中的造像形式和造像的原因等有初步的涉入,然而对其中...[详细]
四川大学 硕士论文 2007年
下载次数(1134) | 被引次数(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