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
[详细]
《汉语倒排词典》
字数(26)
地方戏曲的一种。流行于广西。各地原有“调子”、“采茶”、“彩灯”、“嗬嗨戏”等称谓,解放后定为今名。最初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戏”,一对男女对舞对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
[详细]
《民间文学词典》
字数(315)
一种联曲体地方剧种。用桂柳方言演唱。彩调音乐按腔、板、调、曲牌、锣鼓牌分类。腔类分成正腔、独唱花腔、对唱花腔;板类分成十字诉板、七字诉板、高音诉板和低音诉板等;调类即民歌小调,多作为辅助成份用于载歌载舞的场面和抒情写意的情...
[详细]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
字数(250)
又名“阳戏”。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清末民初传入湘黔桂比邻地带的侗乡,很受欢迎。不少侗戏班子学得一至几出阳戏,当快结束侗戏晚台时,演出一出称为“打...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181)
广西地方戏曲剧种。起源桂北,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
[详细]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字数(1404)
原名调子或采茶。民间戏曲的一种。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基础上形成,约有二百多年的...
[详细]
《中国文学大辞典》
字数(148)
戏曲剧种。由广西北部民间歌舞和说唱发展演变而成。因流行地区不同,名称亦有多种。1955年后统称“彩调”。唱腔分板、腔、调3大类。调多共用,板、腔细分,即同一曲调只要在板和腔方面加以适当变化,就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根据角色行当分...
[详细]
《文艺赏析辞典》
字数(421)
又名“调子”、“花调”。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由湖南的“采茶调”传...
[详细]
《音乐知识词典》
字数(99)
戏曲剧种。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广泛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名“调子” 、“彩灯”、“采茶戏”、“大采茶”等多种,1955年后定名为 “彩调”。在广西民间歌舞、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形成。由于受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和云贵花灯的影响,由...
[详细]
《中国民间文艺辞典》
字数(285)
彩调剧是广西地方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积累有五百多个传统节目。彩调原称“调子”,也叫“采茶”、“山花”。1955年,定名为“彩调”。现南宁市有彩调剧团。彩调是联曲体地方剧种,唱词简练、朴实、形象,多群众口语和民间习语。唱腔有...
[详细]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
字数(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