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问词条 学问文献 栖霞组 相关学问

【命名】李希霍芬(V.Richthofen)1882年命名。命名地点位于南京东郊栖霞山(东经119°,北纬31°20′)。【沿革】命名时称栖霞灰岩,系指五通砂岩与南京砂岩(钟山层)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其时代被定为泥盆纪。F.Frech (1911),A.W.Gr abau(19... [详细]

《中国地层典·二叠系》 字数(4381)

栖霞组     

原称“栖霞石灰岩”,早二迭世早期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南京东北栖霞山,故名。分布于华南、西南地区。暗蓝灰色层状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厚110—250米。与下伏底部含煤梁山组呈整合接触。按岩性及化石,由下而上,本组大致可分四层:①臭灰... [详细]

《地学辞典》 字数(333)

06-32-2221 P1【命名】李希霍芬,1921年。【新层型】江苏南京栖霞山大凹栖霞组剖面。周建平、张遴信,1984,南京栖霞山栖霞组的。古生物学报,23(6)。【特征】船山组与孤峰组之间一套碳酸盐岩。自上而下:碎屑岩或夹煤,臭灰岩层为灰黑... [详细]

《中国岩石地层辞典》 字数(488)

栖霞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和桂南地区,有孔虫极其丰富,主要分子有Globivalvulina bulloides,G.glaeca,Ammodiscus semiconssricus,A.volgensis,Glomospira gordialis,G. gordialis irregularis,Neotuberitina maljavkini,Climacammina b... [详细]

《广西常见化石图鉴·上册》 字数(309)

全球油气总量近一半发现于前陆盆地,其具有极为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显示非常普遍,指示该构造带海相碳酸盐岩具备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远景。因此对于研究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内栖霞组、茅口组等储层成因和保存机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系统...[详细]

成都理工大学 博士论文 2017年 下载次数(1680) | 被引次数(31)

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为目前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川西北部地区二叠系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大面积分布,多口井获得工业气流,勘探效果显著,显示出川西北部栖霞组白云岩储层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通过对川西北部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以期为该层系的油气勘探提供...[详细]

成都理工大学 硕士论文 2021年 下载次数(43) | 被引次数(0)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栖霞组的主力产层是一套孔洞发育的非均质白云岩,为指导后续的勘探开发,明确优质储层展布规律,本论文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基于野外露头、岩石薄片及地震、钻测井等资料,认为栖霞组地层受沉积前的古地貌控制,具有西南厚、东北薄的特点。研究区栖霞组发育灰岩、白云岩和过渡类的豹斑...[详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硕士论文 2021年 下载次数(27) | 被引次数(0)

论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实地考察和岩心观察记录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鉴定、钻录井资料、测井资料、物性测试资料和各类地球化学试验资料,确定了研究区栖霞组的地层与沉积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详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硕士论文 2021年 下载次数(23) | 被引次数(0)

本文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矿物岩石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岩心观察描述及室内分析化验等手段,结合钻测井资料,对川西北地区栖霞组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展开研究,明确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根据栖霞组顶底界线标志,结合野外剖面资料、钻测井资料对地层进...[详细]

西南石油大学 硕士论文 2019年 下载次数(64) | 被引次数(0)

本文通过对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的钻井资料、岩心资料、野外露头资料、薄片资料、地球化学测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以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储层沉积学为理论指导,对川西北地区栖霞组地层和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成因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结出了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的储层基本特征、...[详细]

西南石油大学 硕士论文 2015年 下载次数(654) | 被引次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