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下旬深圳大鹏湾沿岸海域发生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为了探究球形棕囊藻藻华发生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1月20日至2月1日系统调查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球形棕囊藻囊体数量、营养盐水平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详细]
《热带海洋学报》2022年03期
下载次数(318) | 被引次数(2)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常在热带至温带近海海域形成有害藻华,该种具有种内遗传多态性,且有囊体大小、特征色素组成等性状分化。在我国南海形成有害藻华的球形棕囊藻可形成“巨型囊体”,以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为特征色素,是一种独特的“巨囊...[详细]
《海洋与湖沼》2022年05期
下载次数(215) | 被引次数(0)
棕囊藻(Phaeocystis)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原因种,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在极地和近海地区的碳、硫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食物网结构及全球气候变化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个体微小,形态特征观察困难,在常规观察中很容易被忽略。同时多数棕囊藻具有复杂的异...[详细]
《海洋与湖沼》2021年01期
下载次数(379) | 被引次数(3)
棕囊藻(Phaeocystis)因其频以囊体形式引发大面积有害藻华,而备受人们关注。因此棕囊藻成囊作用在其生态竞争以及藻华发生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硅藻与棕囊藻的成囊作用有着密...[详细]
《海洋环境科学》2020年02期
下载次数(247) | 被引次数(3)
近年来,棕囊藻已成为我国北部湾海域藻华发生的主要原因种,严重影响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水产增养殖业和防城港核电安全,急切需要对棕囊藻藻华原因种作进一步分析确认。2017年2月和3月在钦州湾和涠洲岛藻华发生海域分离得到9株棕囊藻,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并通过核糖体小亚基序...[详细]
《热带海洋学报》2020年06期
下载次数(452) | 被引次数(6)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种类。1997年10月,中国东南沿海首次暴发了此种藻类的大规模藻华,其后陆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北及天津等省市沿海暴发多起同种藻华。中国近海的球形棕囊藻藻华呈现两大独有的特...[详细]
《海洋科学》2018年10期
下载次数(512) | 被引次数(24)
南海北部湾海域近年来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赤潮,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亟待探明赤潮成因。球形棕囊藻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的有害藻华微藻,具有明显的种下遗传分化。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赤潮藻种来源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针对分离于北部湾海域赤潮发生期间的4株棕囊...[详细]
《海洋与湖沼》2019年03期
下载次数(359) | 被引次数(11)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是我国南方沿海近年来主要的赤潮原因种之一,由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棕囊藻通常以囊状群体形式形成赤潮,很难获取其丰度数据,以往研究中多以19′-己酰氧基岩藻黄素(Hex-fuco)或19′...[详细]
《海洋与湖沼》2019年03期
下载次数(313) | 被引次数(7)
从深圳福田红树林中分离出一株细菌,对球形棕囊藻有溶藻活性,通过形态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将球形棕囊藻、藻过滤液和提取的溶血毒素与细菌共培养,通过荧光显微计数及平板计数研究活细菌数和可培养细菌数,结果表明:当细菌直接与棕囊藻...[详细]
《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1期
下载次数(247) | 被引次数(8)
棕囊藻隶属于定鞭藻纲,具有独特的生理、生化及生态学特性,是全球广布的有害有毒赤潮藻类。它是少数具有复杂异型生活史的海洋微藻之一,存在有性生殖过程,具有单细胞和群体两种形态。单细胞又有大动孢子、小动孢子以及非鞭毛细胞几种类型。群体与单细胞之间的相互转化受营养盐、光照、固着基质、水体...[详细]
《生态学杂志》2012年03期
下载次数(451) | 被引次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