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问词条 学问文献 民族教育发展 相关学问

一、古代时期的教育赫哲族古代时期的教育还萌芽在家庭教育之中。在这初级阶段,教育这个概念还不十分显现,人们只朦胧在家庭自然的传统教学环境里。父母教子女怎样捕鱼、打猎、削木、裂革插草记事等。这些简单的学习行为,即说明教与实践相... [详细]

《中国赫哲族》 字数(1881)

处于原始大家庭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基诺族,长期以来教育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无论生产知识传播,社会理论道德的熏陶以及历史文化的流传,都是借助于语言的。其形式有长老的传统教育,有约定俗成的乡归民约教育,有节日群众活动场所的教育等等... [详细]

《中国基诺族》 字数(8596)

教育是人们知识和技能传承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广义上,畲族的民族教育可以区分为民间教育和正规教育两部分。民间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私塾教育,正规教育即学堂教育、学校... [详细]

《中国畲族》 字数(3976)

改革开放30年来,裕固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全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使裕固族成为继朝鲜族后中国第二个整体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少数民族,从此... [详细]

《中国裕固族》 字数(1819)

一、怒族的近现代教育(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教育怒族地区因设治太晚,经兼办怒俅两江事宜的清朝官员夏瑚的再三上奏请求,1910年清政府才批准他在贡山的茨开及菖莆桶两地办起了两所汉语学堂。其目的是要“开化夷民,使边夷人民逐步学会汉语... [详细]

《中国怒族》 字数(7034)

白族地区的民族教育,长期以来具有两种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教育形式,即汉语文教育和民族语文教育。汉语文教育历史悠久,是白族吸收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而民族语文教育则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两个方面的教育,共同造就了白族特有的... [详细]

《中国白族》 字数(3511)

侗族传统的民族教育在乡间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它们对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学校教育与民间传统教育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构成侗族民族教育体系。“所谓侗族的学校教... [详细]

《中国侗族》 字数(11417)

毛南族聚居边远山区,古时社会经济发展迟缓,学校教育起步亦晚。直到清朝乾隆年间 (1736~1795 年) 才开始设立私塾。从此,毛南族子弟学习文化的机会才逐步增多。到光绪年间 (1875~1908 年),毛南地区已出了文武秀才20 余人。至清朝... [详细]

《中国毛南族》 字数(4047)

云南拉祜族由于地处边疆,又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以及各种历史原因,教育事业创办甚晚,发展迟缓。拉祜族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英、美等国传教士进入拉祜族地区,为传教需要创制了一套拉丁字母的拉祜文,在拉祜族地区开办教会... [详细]

《中国拉祜族》 字数(5600)

新中国成立前的京族社会,由于贫穷及民族压迫等原因,京族的学校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京族所在的防城县有小学116所,学生共有9300多人,但京族学生只有75人。京族人识字率非常低,因此其聚居区常被周边人称为“文盲岛”“瞎子岛”。至1949年新中... [详细]

《中国京族》 字数(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