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7月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区的锋面暴雨。这一时期, 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造成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的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
[详细]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 上》
字数(860)
采用定义的“广义梅雨评定标准”研究了江淮地区(28~34°N,110~122°E)梅雨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并利用区域气候模式(BCC_RegCM 1.0,以下简称RegCM)模拟了1991~2005年中国夏季气候的异常变化,分析了区域模式对江淮梅雨的模拟能力。同时,研究了春季土壤湿...[详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博士论文 2007年
下载次数(493) | 被引次数(2)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中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参照《梅雨监测指标》中梅雨监测区域的划分和入、出梅标准,研究了1979-2018年夏季中国东北冷涡生成位置的变化特征...[详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论文 2020年
下载次数(287) | 被引次数(0)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涉及的气候区域划分以及统一的入、出梅指标,分析了整个江淮流域及4个梅雨气候区的梅雨特征量、梅雨期内天气结构以及不同等级降水量对梅雨量贡献率的变化特征。采用相似方法,构造了综合相似指数,将历年梅雨降水场划分为全区一...[详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论文 2015年
下载次数(218) | 被引次数(6)
本文首先分析了1954-2005年江淮梅雨期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并针对其中的准双周振荡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通过定义梅雨准双周振荡强度指数QAI和对10-25天滤波的降水序列进行位相划分,讨论了梅雨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其所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其次验证了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详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硕士论文 2010年
下载次数(199) | 被引次数(4)
江淮梅雨是我国夏季雨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雨量的丰枯与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和持续相关,探索梅雨异常的成因,为梅雨的预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江淮地区1954~2001年共48a入、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梅雨量和梅雨强度五个梅雨特征量资料...[详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论文 2006年
下载次数(767) | 被引次数(4)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_4.9),结合海量气块追踪分析法,对比了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平均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来源及源地贡献方面探讨二者的相对独立性,对比两雨季降水异常年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气候态上,江淮梅雨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孟湾-南海,其...[详细]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 2018-10-...
下载次数(82) | 被引次数(0)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_4.9),结合海量气块追踪分析法,对比了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平均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来源及源地贡献方面探讨二者的相对独立性,对比两雨季降水异常年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气候态上,江淮梅雨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孟湾—南海,其...[详细]
《大气科学》2014年05期
下载次数(551) | 被引次数(57)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华北干旱与洪涝强度相当,华南前汛期降水和华北...[详细]
《大气科学》2006年03期
下载次数(1787) | 被引次数(157)
本论文利用华东地区278站1961-2009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同期美国NCEP/NCAR的逐日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海温场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大气环流指数。采用环流合成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小波分析、EOF和REOF等多种统计方法以及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详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博士论文 2012年
下载次数(700) | 被引次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