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问词条 学问文献 自杀自伤行为 相关学问

背景:随着心境障碍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心境障碍患者中的自伤和自杀行为引发关注。心境障碍患者的自伤和自杀行为使患者、家庭乃至国家承受了巨大的负担。童年不良经历作为个体早年经历的负性事件,可能通过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继而与其后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存在关联。但是,关于心境障碍患者童年不良经历...[详细]

北京协和医学院 硕士论文 2021年 下载次数(598) | 被引次数(1)

第一部分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目的:调查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重庆市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参与的学校每个年级30%的人数抽样,以班级为单位,共抽取20个中学22284名16-20岁...[详细]

重庆医科大学 博士论文 2022年 下载次数(557) | 被引次数(0)

研究背景及目的:青少年自杀是一个极其严峻的社会问题,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自杀风险方面,MDD青少年中常见的自杀自伤行为(包括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详细]

重庆医科大学 博士论文 2021年 下载次数(644) | 被引次数(0)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状况,探讨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干预自伤行为的发生提供有效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湖北省、安徽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及云南省5省共15590名11?18岁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详细]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论文 2016年 下载次数(772) | 被引次数(25)

目的分析伴或不伴自伤自杀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正常青少年人群在额叶和颞叶的脑血流变化的差异、性格特点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同。方法本研究共收录伴自杀或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组30例,不伴自杀和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组30例,青少年健康对照组22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详细]

华北理工大学 硕士论文 2022年 下载次数(10) | 被引次数(0)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伤与自杀心理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最近1 a内自伤行为的总报告率为35.2%,62.4%的自伤行为者具有反复性(≥...[详细]

《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4期 下载次数(566) | 被引次数(38)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和特征,比较住院期间有自杀自伤行为和无自杀自伤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预测和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策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详细]

《四川精神卫生》2015年05期 下载次数(283) | 被引次数(8)

目的了解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分布特征,分析NSSI的频率、方式和功能与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关联及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绍兴、贵阳、郑州、南昌、深圳6个城市42所学校...[详细]

安徽医科大学 硕士论文 2020年 下载次数(508) | 被引次数(0)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既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也是一种调节情绪的策略,指个体在没有明显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又不致死的行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开始关注自伤行为。迄今为止,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中国对于自伤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纵观国内将近40年...[详细]

闽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5年 下载次数(1938) | 被引次数(13)

目的:探讨安徽省某初中学生自杀意念、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以及其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69名初中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自编的自杀调查问卷、自编自伤调查问卷进行测评分...[详细]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年12期 下载次数(1033) | 被引次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