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品质有传统标准和现代标准。传统标准是指中药材性状和加工保贮要求,现代标准是有效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是否达到药品标准的规定,以及水分、灰分、浸出物的含量。目前,中药材的标准,都规定了传统品质标准,部分中药材规定了现代...
[详细]
《实用中药师手册》
字数(336)
宋· 《图经本草》: “人参, 生上党山谷及辽东, 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 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 名新罗人参, 然俱不及上党者佳。”明· 《本草品汇精要》“道地: 辽东、高丽、上党者佳。类桔梗而似人形, 色淡黄, 味甘。”明· 《本草...
[详细]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第一辑》
字数(691)
南北朝时期, 黄芪产区开始向北扩展, 新增加了陇西、洮阳、宕昌等地, 同时对黄芪品质的认识较之前朝有了明显的进步, 如“第一出陇西、洮阳, 色黄白, 甜美”。通过外观性状颜色及口感来进行不同产地品质优劣的评价, 可以说是最早的道地药材...
[详细]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第一辑》
字数(999)
春秋《范子计然》云: “当归, 出陇西, 无枯者善。”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 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 多肉少枝气香, 名马尾当归, 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 多根枝而细。历阳所出, 色白而气味薄, 不相似, 呼为草当归, 阙少时乃用之。方...
[详细]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第一辑》
字数(1017)
有关甘草质量评价的本草记载较多, 《本草经集注》“赤皮断理, 看之坚实者, 是抱罕草, 最佳……亦有火炙干者, 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 被刀破, 不复好……又有紫甘草, 细而实, 乏时亦可用”, 对甘草的外皮颜色、断面特征、形状特征做出...
[详细]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第一辑》
字数(682)
经查唐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对丹参品质评价的详细描述, 到唐《新修本草》才有记录: “此药冬采良, 夏采虚恶。”宋《本草图经》: “冬月采者良, 夏采者虚恶。”明《本草品汇精要》对丹参产地及品质评价的描述较为详细: “用: 根粗壮者佳。”...
[详细]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第一辑》
字数(976)
清《百草镜》: “有白色者, 总以净软壮实味甜者佳。”清《本草纲目拾遗》在防风党参项下引翁有良《辨误》云: “党参功用, 可代人参, 皮色黄, 而横纹有类乎防风, 故名防党。江南徽州等处呼为狮头参, 因芦头大而圆凸也, 古名上党人参。产于...
[详细]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第一辑》
字数(1077)
最早体现天麻品质概念的是东晋《抱朴子》, 其记载“得其大魁末服之, 尽则得千岁, 服其细者一枚百岁”。首次提出天麻古朴品质概念, 即个头大者效果好(得其大魁末服之, 尽则得千岁), 个头小者效果要弱(服其细者一枚百岁)。宋代《开宝本草》...
[详细]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第一辑》
字数(2073)
明代卢之颐撰《本草乘雅半偈》, 描述为: “出五岳名山者贵, 尝以六月生, 应六月之卦以表德也。” 记录了以五岳名山者为贵。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记载: 【用】鲜明润泽者为佳。《江西省中药炮制规范》(1991 年版) 记载: 以个大、完...
[详细]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第一辑》
字数(430)
《史记》中称其“状似飞鸟之形”。首次描述了茯苓的外观性状。汉《名医别录》中记载“有抱根者名茯神”, 首次阐明了茯神的定义。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 形多小, 虚赤不佳。自然成者, 大如三、四升器, 外皮黑细...
[详细]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第一辑》
字数(1131)